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

时间:2024-07-16 01:18:1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0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第196号


  《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业经2006年8月25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 长张文岳
                    二○○六年九月二日




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管理工作。
  建设、财政、税务、人事、工商行政管理、经济综合管理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工资支付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 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进行监督,有权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违法行为予以纠正或者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为劳动者依法维护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举报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违法行为。
  政府鼓励、支持并依法保护新闻媒体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实施舆论监督。
  第六条 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等因素,定期制定和发布工资水平宏观调控政策。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当地政府有关工资水平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劳动力市场价位和本单位经济效益,经与工会组织或者劳动者集体协商,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和本地区、行业的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的工资支付制度,并向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公布。
  工资支付制度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工资支付的项目、标准和形式;
  (二)工资支付的周期和日期;
  (三)加班工资计算基数;
  (四)工资扣除事项;
  (五)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六)有关工资支付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标准。工资标准根据劳动者所在岗位或者所从事的工作确定。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凭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的工资总额使用手册》,在其开立的银行基本存款账户支取工资性现金。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工资,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等代替货币支付。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支付劳动者工资。遇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应当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计算劳动者工资。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可以以小时、日、周、月为周期支付工资。按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计发工资的,应当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当日支付劳动者工资。
  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月向劳动者支付一次工资。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姓名,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劳动者有权查询和核对本人的工资支付情况。
  用人单位可以将工资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也可以委托银行代发。
  用人单位必须向劳动者提供一份本人工资清单,工资清单必须与实际支付的工资相符。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直接向劳动者本人支付工资的,应当办理签收手续。劳动者本人因故不能领取工资时,可以委托亲属或者他人代领。

  用人单位委托银行代发工资的,应当在约定的日期将劳动者的工资足额存入其本人账户。受托银行在工资支付中发生劳动者不能按时领取工资或者工资数额差异等问题,由用人单位负责与受托银行协调解决。

  第十七条 实行年薪制或者按考核周期计发工资的,用人单位应当每月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预付劳动者工资,年终或者考核周期届满时结算。
  第十八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后,在试用、实习期间提供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除劳动者工资。
 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的事项外,用人单位扣除劳动者工资应当符合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本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规定。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扣除后的余额,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依法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第二十一条 除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以外,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
  (一)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基数的150%支付;
  (二)休息日工作不能安排同等时间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基数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200%支付;
  (三)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基数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300%支付。
  第二十二条 计算加班工资的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和休假期间的工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确定;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以及休假期间工资标准确定;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按照劳动者本人正常工作应得的工资确定。
 依照前款规定确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以及假期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三条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用人单位,应当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并予以公布。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分别按照不低于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加班工资。
  第二十四条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用人单位,在综合计算工时周期内,应当按照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计算其工资。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总和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照本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第二十五条 实行非全日制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应当实行小时工资制。小时工资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六条 劳动者在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等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工资。
  劳动妇女节、青年节等部分公民节日期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休息或者参加节日活动的,应当视同其提供正常劳动予以支付工资;劳动者照常工作的,不支付加班工资。
  第二十七条 劳动者在事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其工资。
  第二十八条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劳动的,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合同或者集体合同的约定支付病假工资,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因工伤或者患职业病停止工作的,停工留薪期的工资支付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劳动者因生育或者计划生育手术休假期间,其工资待遇依照《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下列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其提供正常劳动予以支付工资:
  (一)依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的活动;
  (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行职务的活动;
  (三)以本单位劳动者代表身份参加本单位的集体协商活动;
  (四)工会基层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会活动;
  (五)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证;
  (六)义务献血、参加民兵组织训练或者预备役训练;
  (七)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当履行义务的其他活动。
  第三十二条 劳动者经单位批准参加脱产、半脱产学习、进修、培训的,其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
  第三十三条 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或者拘役、有期徒刑适用缓刑的,或者被假释、监外执行、取保候审的,在此期间用人单位未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继续在原单位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本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
  劳动者被依法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或者被依法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以及受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用人单位不支付其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的工资。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暂时无法按时支付工资的,经与工会组织或者劳动者代表协商一致后,可以按照协商的日期支付工资,除实施改制的用人单位外,延期支付工资不得超过30日。超过30日的,应当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实施改制的用人单位,改制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必须在改制方案中明确支付被拖欠工资的时间和数额。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停工、停业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按照双方重新约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被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裁决撤销或者判决无效的,应当支付劳动者被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期间的工资,其工资标准为本市同期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劳动者本人工资高于本市同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前12个月的平均正常工作时间工资计算。
  第三十七条 用人单位破产、终止或者解散的,经依法清算后的财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用于支付欠付的劳动者工资和社会保险费。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一)未按劳动合同或者集体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的;
  (二)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
  (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的;
  (四)以实物、有价证券等代替货币支付工资的;
  (五)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完善投诉、举报处理制度和案件查处督办制度。
  第四十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于拒不纠正无故拖欠或者克扣劳动者工资行为的用人单位,应当记录在案并纳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其不良用工信用记录公告,同时通报税务、海关、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招投标机构等有关单位。对用工信用不良记录被公告的用人单位,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授予该用人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任何荣誉称号。
  第四十一条 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集中的用人单位,必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书面通知,定期向其报告用工和工资支付情况。

  第四十二条 对发生过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行为的用人单位,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
  发生过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行为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建设工程开工前,按照工程合同价款的一定比例,在规定日期向银行专户预存工资保证金。
  发生过拖欠工程款的建筑开发企业,必须在开发新项目前提供担保。
  工资保证金和工程担保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省建设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四十三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查处无故拖欠工资或者克扣工资案件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不能对工资数额举证的,可以参照该用人单位同岗位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或者本市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认定工资数额。
  第四十四条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因工资支付发生争议的,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一方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 期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制定工资支付制度或者工资制度未向劳动者公布的;
  (二)未向劳动者本人提供工资支付清单的;
  (三)未使用《工资总额使用手册》支取工资的;
  (四)未按规定保存工资支付凭证的。
  第四十六条 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或者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的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资保证金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1000元罚款,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等有关行政部门可以依法采取行政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抗拒、阻挠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或者不按其要求报送书面材料,隐瞒工资支付事实,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工资,致使劳动者难以追偿其工资而引发严重影响公共秩序事件的,由公安机关对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用人单位逾期既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理决定或者处罚决定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对符合受案条件的举报不予受理或者发现工资支付违法行为不予查处以及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犯罪嫌疑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履行了劳动义务。
  (二)克扣工资,是指除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对于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劳动者不支付工资(含加班工资,下同)或者未足额支付工资的行为。
  (三)无故拖欠工资,是指除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和实施改制的用人单位外,用人单位延期支付工资超过30日的行为。
  (四)工会组织,是指用人单位依法成立的工会组织及其上级工会组织。
  第五十三条 劳动者的日工资,按国家工时制度的规定,每月以平均工作时间20.92天折算。小时工资,按日工资除以8小时计算。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测绘成果管理实施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72号)


  《山西省测绘成果管理实施办法》已经1996年1月29日省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孙文盛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五日
           山西省测绘成果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使用、管理种类民用测绘成果,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测绘成果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负责组织全省基础测绘成果和有关专业测绘成果的接收、搜集、整理、储存和提供使用。
  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测绘成果,业务上接受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市(地)、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四条 管理测绘成果的其他部门应建立测绘成果管理使用制度,配备相应的设施,保证测绘成果的妥善保存和正常使用。


  第五条 拥有测绘成果的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提供使用测绘成果。使用测绘成果的单位,应确定专门机构或专人按照有关规定管理测绘成果。


  第六条 各单位在本省完成的下列测绘成果,应按《山西省测绘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的管理范围和以下要求,在次年度的四月底以前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或副本:
  (一)天文测量、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城市5秒级以上控制测量的数据和图件目录及副本一式一份;
  (二)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底片和磁带的目录及有关区域略图,收集国外的可用于测绘或修测地形图及其专业测绘的卫星摄影底惩和磁带目录一式一份;
  (三)地形图、地籍图、行政区域界线图的目录及副本一式一份(含数字化图);
  (四)正式印刷的普通地图(集、册)、专题地图(集、册)样图一式10份;
  (五)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重大工程的基本测绘成果数据和图件目录一式一份;
  (六)形变测量和其他有关地理信息数据和图件目录或副本一式一份。


  第七条 省外单位在本省承担测绘任务和军事单位在本省承担民用测绘任务,须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在测绘成果完成后向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或副本。


  第八条 各市(地)、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接收的测绘成果目录或副本,按年度于次年度的6月底以前统一汇交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第九条 外国人经批准在本省单独测绘或与有关单位合作测绘的测绘成果,应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


  第十条 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本行政区域内完成的测绘成果实施质量监督管理,组织检验测试。


  第十一条 测绘成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使用测绘成果的收费标准按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使用基础测绘成果的单位,应持所在地归口管理部门开具的统一印制的专用公函,到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使用手续。
  使用保密测绘成果,执行国家保密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保密测绘成果非经原提供该成果的单位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
  经批准复制的保密测绘成果,应由各级人民政府保密部门批准的定点复制单位复制。
  经批准复制或摘抄的保密测绘成果按原密级管理。


  第十四条 对在测绘成果管理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不按规定汇交测绘成果目录或副本的,由测绘主管部门限期汇交。逾期不汇交的,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其测绘资格证书;
  (二)测绘成果因质量不合格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该成果的测绘单位赔偿直接经济损失,并负责补测或者重测。情节严重的,除赔偿直接经济损失外,由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该成果测绘费用30%以上50%以下的罚款,或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其测绘资格证书;
  (三)擅自提价收取测绘成果使用费的,由物价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提供。逾期仍拒不提供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五)擅自复制、摘抄保密测绘成果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六)丢失保密测绘成果或发生保密测绘成果泄密事故,应及时向当地政府保密部门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由事故责任人的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其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东莞市外地政府驻莞办事机构管理规定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


东府[2003]127号
关于印发《东莞市外地政府驻莞办事机构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外地政府驻莞办事机构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东莞市外地政府驻莞办事机构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市与各省、市、县的友好合作,加强交流,使外省、市、县人民政府驻莞办事机构的协调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参照外地有关管理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是外地政府驻莞办事机构(以下简称“驻莞办事机构”,不包括外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各类企业在莞设立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地政府部门在莞设立的办事机构)的审核、协调的管理部门。
  第三条 凡我市以外的各省、市、县人民政府均可按本规定在我市设立办事机构。
(一)各地级(含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我市申请设立办事处,人员编制在5人以内;
(二)各县(含县级市)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我市申请设立联络处,人员编制在3人以内。
  第四条 驻莞办事机构由设立地人民政府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我市设立的驻莞办事机构协调管理。
  第五条 申请设立驻莞办事机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当地机构编制委员会定编的专职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二)有固定的财政经费来源及办公场所(若租用办公用房,必须提供有效房产证)、办公设备;
(三)地级以上人民政府驻莞办事机构办公用房原则上不少于120平方米,县级人民政府驻莞办事机构办公用房原则上不少于80平方米。
  第六条 驻莞办事机构的申办程序:
(一)申请设立驻莞办事处的,须由设立地人民政府向东莞市人民政府发送公函(附当地编委定编文件),经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审核,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设立。
(二)申请设立驻莞联络处的,须由设立地县(市)人民政府出具公函(附当地编委定编文件),并由其上一级人民政府加盖意见,送东莞市人民政府。经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审核,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设立。
  第七条 驻莞办事机构的设立单位必须向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出具有关负责处理驻莞办事机构撤销后的遗留问题的承诺函。
  第八条 有关设立申请材料获批准,并由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发给《外地政府驻莞办事机构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后,驻莞办事机构方可挂牌办公(牌子由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统一订制)。
  第九条 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要将经批准成立的驻莞办事机构有关情况函告其办公所在地的镇区政府、居委会、公安分局、派出所。
  第十条 《登记证》应悬挂在驻莞办事机构办公场所当眼位置,不得涂改、转让和出借。《登记证》遗失的,应登报声明作废,并向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申请补发。
  第十一条 驻莞办事机构实行年检制度。
驻莞办事机构须于每年12月15日前,向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提交当年的工作总结并进行年检,年检合格的,重新换发《登记证》。
  第十二条 驻莞办事机构注销的,应由设立地人民政府向东莞市人民政府发送注销公函,经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收缴《登记证》和公章后,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发文撤销并函告设立地人民政府。
  驻莞办事机构负责人、办公地址、办公电话变更的,要及时知会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地址变更的,要向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申请更换《登记证》。
  第十三条 驻莞办事机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撤销登记。撤销后,《登记证》自行失效,且3年内原则上不再批准其设立。
(一)无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和财政经费来源,时间超过半年的。
(二)逾期不办理年检手续,经催办仍未按要求进行年检,时间超过半年的。
(三)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四条 驻莞办事机构的工作范围:
(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信息传递工作,沟通两地间的政策措施、技术合作、产业转移、项目推介等方面的信息,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
(二)负责协调所辖的驻莞办事和联络机构、来莞企业及务工人员。督促当地来莞企业依法经营,按章纳税。
(三)协助东莞市人民政府处理涉及面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上访、权益争议及法律纠纷等问题。
驻莞办事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
  第十五条 驻莞办事机构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可根据工作需要,申请办理由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核发的《东莞市工作居住证》,编制外的工作人员一律要办理暂住证。
  驻莞办事机构凭东莞市人民政府的批文以及相关文件办理刻制印章、银行开户、汽车定编、人员招聘、电话报装等手续。
驻莞办事机构可使用本地牌照车辆。
  第十六条 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要做好对驻莞办事机构的管理工作,对驻莞办事机构各项工作的开展给予帮助,协调驻莞办事机构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定期组织信息交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联系。
  第十七条 驻莞办事机构办公所在镇区政府、居委会、公安分局、派出所要承担起属地管理职能。
  市公安、工商、劳动、消防等部门及有关镇区、居委会要与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积极配合,加大对非法设立的驻莞办事机构的检查力度,对未经批准设立的驻莞办事机构予以取缔。
  第十八条 驻莞办事机构是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各部门、各镇区要对驻莞办事机构的工作给予配合,不得有任何不公平待遇,不得按企业性质收取有关费用;外地政府驻莞办事机构必须遵纪守法,自觉接受办公所在地有关部门的管理,要在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与当地居委会等有关单位签订责任书。
  第十九条 对外地政府部门、企业驻莞办事机构的管理,由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参照本规定制定措施和管理办法,报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日之起实施,原有的《东莞市关于外地单位在莞设立办事机构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